编者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我国肝癌流行特征中非常重要的背景。但从基层医院到患者,对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对早期肝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2021年11月5~7日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NLCC2021)上,我们采访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教授,探讨了如何从病毒性肝炎的控制中,达到减少肝癌发病风险、提高肝癌早诊早治水平。
病毒性肝炎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您如何看待慢乙肝或慢丙肝的抗病毒治疗与肝癌的防治?
周伟平教授: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80%以上为乙肝或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改善我国肝癌的发病和预后,需要主要两方面:一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减少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二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科学的肝癌风险评估和筛查,以增加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足疗程、足剂量的抗病毒治疗可以“炎-癌”转化的信号通路,是实现肝癌早防、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
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癌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请您进一步介绍一下这种影响作用的主要机制和临床经验
周伟平教授:肝炎抗病毒治疗至少已走过十多年了,以往外科医生对抗病毒治疗不够重视,对肝癌患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率。但病毒感染的慢性炎症在HBV-HCC或HCV-HCC有重要作用,在清除肝癌病灶的同时应该给予核苷类、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降低发展为终末期肝病或肝癌复发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一些HBV患者通过核苷类药物后可以是HBV-DNA得到很好的抑制,但仍有相当高的肝癌发生风险。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乙肝cccDNA可以合成前基因组RNA(pgRNA),后者在促进HBV复制,以及肝癌发生、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体外实验也显示干扰素有助于抑制pgRNA。这给我们启示,核苷类联合干扰素或许可以从DNA和RNA水平双管齐下,更好地抑制乙肝病毒,从而减少发展为肝癌的风险。
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医生都能正确认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对这种理念进行推广和普及。对于病毒低复制水平、有肝纤维化的患者,应该进行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对于表面抗原阳性,同时有pgRNA的患者,可能增加干扰素的治疗会进一步增加表面抗原转阴的可能性。
目前临床一线用药的核苷类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有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提示,替诺福韦可能在降低肝癌风险方面更好,但是否有降低肝癌术后复发风险仍不得而知。核苷类和干扰素这两类药物的机制不一样,可以取长补短,联合使用可以同时降低DNA和RNA复制。此外,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多数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患者应该坚持治疗。病毒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才能减轻炎症和肝纤维化进程,减少进展为肝癌的风险。
我国肝癌的早诊早治水平还比较低。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周伟平教授:中国的临床医生确实很繁忙,大家都忙于手术、化疗、介入治疗等临床工作,而无暇顾及健康宣教。我们国家的肝癌患者基数很大,而且很多初诊患者为中晚期不可手术,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病毒性肝炎发展而至。实际上,如果能够让更多人的不得肝炎,让更多得了肝炎的患者得到充分的抗病毒治疗而早期转阴,相信可以大大减少我国肝癌的发生,这是我们目前的一大短板。
我们老百姓对预防和治疗肝炎、肝癌的知晓率很低,医生的宣教工作还不够。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性肝炎等患者,如果每年接受一次超声检查、AFP、异常凝血酶原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就能使70~80%的患者早期发现肝癌。这样的检查很简单、实用,但很多患者并不知晓。我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自上而下地加大宣教工作,才能让更多肝癌患者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
专家简介
周伟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主任。独立完成肝切除术超5000例,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静脉阻断切肝、复杂肝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1000余例;建立国内规模最大,资料完整的肝脏肿瘤样本库。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最高IF=35.2,参编专著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等众多科技奖励。
获上海市第七届“银蛇奖”称号,被评为总后优秀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担任6种杂志的编委或特约编委;现任中国腹腔镜肝切除发展与推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