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特别邀请EVER-132-002研究PI、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解读EVER-132-002研究数据,阐述从临床研究数据到指南更新的进阶之路,为HR+乳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予以指导。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5年4月11日-13日,全国乳腺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正式颁布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CSCO BC指南2025》)。基于TROPiCS-02研究和EVER-132-002研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取得的双重获益,以及将戈沙妥珠单抗(SG)在我国获批了HR+晚期乳腺癌应用的适应症,此次指南更新将SG用于CDK4/6i经治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推荐等级由“Ⅲ级推荐(2A)”提升为“Ⅱ级推荐(1A)”,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详实的循证基础与指导规范。《肿瘤瞭望》特别邀请EVER-132-002研究PI、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解读EVER-132-002研究数据,阐述从临床研究数据到指南更新的进阶之路,为HR+乳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予以指导。
01
肿瘤瞭望:EVER-132-002研究针对以中国为主的亚洲HR+晚期乳腺癌患者取得了PFS、OS双重获益,推动了适应症的获批。作为该研究的PI之一,请您谈谈其设计初衷和解决的核心临床问题是什么?
王树森教授:众所周知,HR+/HER2-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70%[1]。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国内外指南共识均推荐以内分泌治疗为主要的前线优选治疗手段。近年来内分泌联合CDK4/6i等治疗策略的发展带来了生存获益,但目前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内分泌治疗耐药后的治疗选择有限,多以化疗为主,疗效及安全性不尽人意。所以,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亟待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此背景下,抗体偶联药物(ADC)应运而生。TROPiCS-02研究和EVER-132-002研究都是探索Trop-2 ADC SG在HR+/HER2-晚期乳腺癌应用价值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二者研究设计基本一致,前者是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后者主要针对以中国为主的亚裔人群。
TROPiCS-02研究已经证实,HR+/HER2-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耐药后,SG较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TPC)可以显著改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5.5个月vs 4.0个月;HR 0.66,95%CI:0.53-0.83;P=0.0003)和中位总生存期(mOS 14.4个月vs 11.2个月;HR 0.79,95%CI:0.65-0.96;P=0.020)(图1)[2,3]。然而该研究纳入的亚裔人群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予以验证。
图1.TROPiCS-02研究的PFS与OS
在此基础上,针对亚裔人群的EVER-132-002研究正式开展,其中70%的患者来自中国大陆,并取得了与国际TROPiCS-02研究类似的结果,改善了mPFS,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PFS率均显著提升近2倍;mOS(21.0个月vs 15.3个月;HR 0.64;95%CI:0.47-0.88;P=0.0061)也得到了延长(图2)[4]。
图2.EVER-132-002研究的BICR PFS和OS
此前,基于TROPiCS-02研究,SG在2023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HR+/HER2-晚期乳腺癌。随后,我国领衔的EVER-132-002研究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大会(ESMO ASIA)发表了口头报告,并全文刊于《Nature Medcine》。基于上述循证医学证据,SG不仅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且在转移性疾病阶段接受过至少2种其他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IHC 0、IHC 1+或IHC 2+/ISH-)乳腺癌成人患者;并于《CSCO BC指南2025》中,将SG应用于CDK4/6i经治人群的推荐等级提升为Ⅱ级推荐方案,1A类证据(图3)[5]。
图3.《CSCO BC指南》对CDK4/6i经治HR+/HER2-低表达患者治疗推荐
02
肿瘤瞭望:此次会上我们再次迎来了《CSCO BC指南》的更新,并将SG纳入了HR+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推荐。在您看来,该意见是如何形成的?
王树森教授:指南的推荐必须要有充足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作为依据。基于国际多中心的TROPiCS-02研究和主要聚焦中国患者的EVER-132-002研究结果,SG纳入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充分、可靠的,也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认可。SG在此前已于中国实现了临床可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EVER-132-002研究结果披露以后,此次其被《CSCO BC指南2025》提升推荐级别是水到渠成的。
03
肿瘤瞭望:随着SG进入指南,您对未来SG在HR+乳腺癌的应用有何展望?是否可能推动更前线的探索?
王树森教授:如前所述,HR+/HER2-晚期乳腺癌目前仍以内分泌联合治疗为主,如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i为患者生存带来了显著改善,而CDK4/6i治疗进展后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虽然CDK4/6i跨线治疗、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新型内分泌治疗等手段层出不穷,但究竟谁是最优选择尚无定论。目前暂时缺乏头对头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也很难用一种治疗方法或治疗模式来覆盖所有人群。所以,后CDK4/6i时代是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随着针对此类人群的TROPiCS-02研究、EVER-132-002研究结果的公布,在临床实践中为SG带来了应用的空间。这些研究入组的患者都是经过了内分泌治疗和系统性化疗的人群,所以我比较期待SG能够在内分泌耐药后、甚至更前线的领域展开探索,比如针对内分泌治疗耐药但未经化疗人群的ASCENT-07(NCT05840211)研究正在进行,值得关注。我还比较期待未来SG能够与其他不同机制的药物组合应用,以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针对优势人群的探索、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等都是潜在的探索方向。
总而言之,SG已作为IA证据纳入指南作为II级推荐,同时也期待将来能有更多的临床研究让我们充分认识其优势人群,让我们能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效果。我想,我们将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Clarke CA,Keegan TH,Yang J,et al.Age-specific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understanding the black-white crossover.J Natl Cancer Inst.2012;104(14):1094-1101.doi:10.1093/jnci/djs264
[2]Rugo HS,Bardia A,MarméF,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2022;40(29):3365-3376.doi:10.1200/JCO.22.01002
[3]Rugo HS,Bardia A,MarméF,et al.Overall survival with 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an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TROPiCS-02):a randomised,open-label,multicentre,phase 3 trial.Lancet.2023 Aug 23:S0140-6736(23)01245-X.doi:10.1016/S0140-6736(23)01245-X.
[4]Xu B,Wang S,Yan M,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HR+HER2-metastatic breast cancer:the randomized phase 3 EVER-132-002 trial.Nat Med.2024 Oct 1.doi:10.1038/s41591-024-03269-z.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版).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2025.04.
王树森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香港大学临床肿瘤学系荣誉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在主要从事乳腺癌内科的精准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
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1项。
主编教材《临床肿瘤学(clinical oncology)》,参编教材或专著多部。
作为主要执笔人或参与者制定了多项国家级的乳腺癌诊疗相关指南。
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近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于JAMA、JCO、STTT、CANCER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
作为主要研究者牵头发起多中心临床研究20余项,其中包括I期临床试验6项目,Ⅱ、Ⅲ期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