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循证视点>正文

美国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经验

作者:  岳金波  廖仲星   日期:2015/9/25 11:37:20  浏览量:2642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小细胞肺癌(SCLC)是恶性度高、预后很差的肿瘤,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 中位生存时间14~20个月,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中位生存时间只有9~11个月。笔者有幸在世界久负盛名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MDACC)学习,师从放疗中心临床主任廖仲星教授,现将MDACC SCLC放射治疗总结如下:

  廖仲星(图左)

  美国M.D.Anderson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教授,美国M.D.Anderson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临床主任

 

  岳金波(图右)

  山东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M.D.Anderson肿瘤医院和Duke大学肿瘤放疗中心访问学者,山东省肿瘤医院十佳青年医生

 

 

  小细胞肺癌(SCLC)是恶性度高、预后很差的肿瘤,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 中位生存时间14~20个月,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中位生存时间只有9~11个月。笔者有幸在世界久负盛名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MDACC)学习,师从放疗中心临床主任廖仲星教授,现将MDACC SCLC放射治疗总结如下:

 

  总体治疗原则

 

  MDACC在SCLC治疗原则上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无较大差别。

 

  1.早期(T1-2N0M0,I期)SCLC

 

  可以给予根治性手术,如果术后发现淋巴结阳性,则需要给予术后放化疗,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如果淋巴结阴性,则只给予术后化疗。术后放化疗或化疗后应给予脑预防照射(PCI)治疗。对于无法手术的早期SCLC,可给予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或立体体部放射治疗(SBRT)。

 

  2.局限期SCLC(LS-SCLC)

 

  MDACC通常给予4~6周期EP方案化疗+同步放疗,同步放化疗后3~4周然后根据治疗缓解程度和意愿选择是否给予PCI;如果同步化疗4周期后仍有肿瘤残留或化疗前有多站淋巴结转移,也可给予6周期化疗。同步放化疗结束后3~4周,给予PCI。

 

  3.广泛期SCLC

 

  通常以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4~6周期结束后,疗效评价达CR或PR均可给予患者PCI,同时可给予胸部姑息放疗,45Gy/15fx,其他寡转移病灶姑息放疗30Gy/10fx。如果患者无法耐受同时胸部放疗+PCI,可先给予胸部放疗,后给予PCI。 如果胸部之外的寡转移病灶化疗后完全消失,则可不给予寡转移灶放疗,只给予胸部残留病灶姑息放疗,45Gy/15fx。如果胸部病灶化疗后完全消失,则可考虑只给予胸部原纵隔转移淋巴结姑息放疗,对于肺部原发灶化疗后可不给予照射,因为无法准确确定可能残留的亚临床病灶位置。如果患者多发转移,非寡转移,化疗后病灶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则需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可只给予胸部病灶姑息放疗30Gy/10fx。

 

  Slotman研究显示目前对于ES-SCLC,PS评分0~2,患者全身化疗后达缓解时(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可以给予胸部原发灶放疗30Gy/10fx+PCI,可降低50%胸部复发风险,提高2年总体生存率(CREST trial, Lancet 2015)。但需要知道的是,42%患者在接受30Gy/10fx胸部放疗后,仍出现胸部复发,所以30Gy/10fx是否剂量不足?正在进行的RTOG 0937有待解答该问题,其入组1~4个有颅外转移的ES-SCLC, 经过全身化疗后至少有一个病灶缓解,其他转移病灶不进展,然后随机分为胸部放疗(45Gy/15fx)+PCI组和单纯PCI组,研究终点为1年生存率。

 

  4. 戒烟治疗

 

  戒烟治疗是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部分。因为小细胞肺癌90%以上与吸烟相关,美国通过20年戒烟运动显著减低了男性肺癌的死亡风险。同时LS-SCLC治疗前戒烟能降低放疗毒性,提高生存(Videtic GMM et al, IJROBP 2013),所以戒烟成为SCLC治疗的重要部分。

 

  5. 新的治疗药物

 

  目前SCLC没有有效的维持治疗药物,VEGF抑制剂Sorafenib(Nexavar)和Vandetanib(Zactima)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免疫治疗PD-1抑制剂(nivolumab),CTLA-4阻滞剂(ipilimumab)正在SCLC做多项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尚未明确结果。MDACC正在进行同步放化疗联合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的辅助治疗的I期临床试验(TAMES)。

 

  放化疗方案

 

  1. 早期小细胞肺癌(T1-2N0M0)

 

  MDACC 的SBRT放疗剂量通常为50Gy/4fx,因为化疗后可能导致肺部病灶消失,所以可先给予SBRT照射,后给予化疗。

 

  2. LS-SCLC

 

  2.1分割模式和剂量: 目前LS-SCLC通常有三种放疗方案:①45Gy,1.5Gy/fx bid 方案;②60-70Gy,2Gy/fx,qd方案;③61.2 Gy,1.8Gy qd×16fx,然后给予加速超分割放疗1.8Gy bid×9fx(RTOG 9712)。目前MDACC多采用45Gy,1.5Gy/fx bid 方案,因为该方案建立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基础上(Turrisi et al, NEJM 1999)。同时MDACC会考虑患者的病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如果病理提示为纯小细胞肺癌,则可给予45Gy bid 方案;如果病理混有其他成分如腺癌、鳞癌,则可选择60~70Gy,常规分割放疗模式。

 

  2.2 三种放疗方案孰优孰劣?

 

  45Gy,1.5Gy/fx bid 方案来源于INT-0096临床试验,其超分割方案优势在于:

 

  ①放疗疗程3周,仅与全身化疗重叠1周期,而常规分割方案(60~70Gy)会与化疗重叠2或3周期。超分割放疗降低了毒副反应的发生,减少毒性反应导致的需要降低化疗剂量的风险。

 

  ②治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大部分发生在放疗结束之后,降低了放疗中断的风险。

 

  ③治疗时间短,最大程度降低了放疗过程中肿瘤加速再增殖。

 

  但超分割方案的INT-0096存在以下问题:

 

  ①对照组为45Gy,1.8Gy qd,其与45Gy,1.5Gy bid方案两组之间生物等效剂量是不等同的。

 

  ②超规分割方案增加了放射性食管炎的几率[III度放射性食管炎27% vs. 11% (P<0.001)],考虑INT 0096临床试验当时应用前后野二维照射,采用的选择性淋巴结照射[包括隆突下淋巴结(隆突下5cm)、同侧肺门、对侧纵隔、同侧锁骨上],照射野范围大,放疗反应重。

 

  ③超分割放疗方案仍有较高的局部失败率(36%),5年生存率只有26% 。

 

  常规分割方案(60~70Gy)来源于CALGB 8837临床试验,其将放疗剂量提升至70Gy,与INT-0096相比,6年生存率,常规分割组好于超分割放疗组(36% vs. 20%)。

 

  后程加速超分割方案(61.2Gy)来源于MDACC,因为考虑45Gy bid 方案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因此MDACC 开展了RTOG 9712(I期)和RTOG 0239(II期)的剂量提高临床试验,其应用IMRT技术,旨在提高肿瘤放疗剂量,降低放疗损伤。RTOG 0239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S-SCLC 2年的OS为36%, 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2年的局部控制率达80%,高于INT 0096临床试验超分割放疗的局部控制率。

 

  对于上述LS-SCLC不同的三种放疗剂量和分割模式,孰优孰劣?MDACC主持的RTOG 0538联合CALGB 30610旨在回答该问题,其临床试验方案见图1,计划入组712例患者,目前已入组 463例患者,其中后程超分割放疗组已停止入组患者,45Gy bid 方案和70Gy qd 方案应继续招募患者。

 

  图1: RTOG 0538/CALGB 30610 临床试验方案

 

  欧洲和加拿大类似的临床研究(CONVERT trial)已结束入组,共547例患者,目的是对比超分割放疗(45Gy,1.5Gy/fx bid)和常规分割(66Gy,2Gy/fx qd)两种不同剂量和分割模式之间的差异。

 

  放疗参与时间

 

  多个临床试验(NCIC data, Yugoslaviva data)和META 分析(Fried DB et al.)证实放疗尽早参与提高了患者总体生存期,降低了化疗抵抗克隆源细胞的出现,最大程度降低了肿瘤的加速再增殖,放疗在化疗开始后30天内好于30天以上。韩国临床试验证实了对于大肿块患者,放疗于第三周期化疗同步给予,可降低血液毒性,同时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Sun et al, Annal of oncology 2013)。目前MDACC通常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放疗时间,如果肿瘤较小,则在化疗第1周期给予同步放疗,如果肿瘤较大则在化疗第2周期,给予同步放疗,较少在第3周期给予同步放疗。对于年龄大,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则可考虑序贯化放疗。

 

  上述是笔者在MDACC学习期间,跟随廖仲星教授临床实践的总结,可能存在笔者个人理解的偏差,仅供参考。

 

  化疗方案

 

  MDACC化疗药物剂量需要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来制定,通常对于LS-SCLC,同步EP具体方案:VP16 120mg/m2, 1~3天;DDP 60mg/m2或卡铂 AUC=5, 第1天,每3周为一周期。MDACC通常给予4周期EP方案同步化疗。

 

  对于ES-SCLC: 具体方案:VP16 120mg/m2, 1~3天;DDP 60mg/m2或卡铂 AUC=5, 第1天,每3周为一周期。MDACC通常给予6周期EP方案化疗。

 

  MDACC不应用IP方案(伊立替康+铂类)作为LS-SCLC同步化疗方案,原因不仅因为美国没有重复出该方案的优势,日本的随后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未显示IP方案具有生存优势,虽然IP方案降低了血液毒性,但增加了胃肠道反应(Lara PN et al,JCO 2009)

 

  放疗技术

 

  1. 模拟定位

 

  MDACC常规应用4D-CT定位,评估呼吸规律性。获取呼吸周期所有时相的CT。如果肿瘤运动小于1cm,则采用自由呼吸, 应用4D-CT 构建个体化CTV。如果肿瘤运动大于1cm,MDACC通常选择吸气末呼吸控制技术,但对于肺功能差,憋气时间小于15s,通常选择自由呼吸。MDACC定位时应用非强化CT扫描,扫描层厚 2.5mm~3mm, 因为MDACC患者通常有治疗前PET/CT,可以与化疗1周期后定位CT融合。PET/CT较单纯CT能发现更多的信息,更好地鉴别肺不张和肿瘤,但PET/CT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上存在假阳性(30%),因此应尽可能应用纵隔镜或EBUS获取病理,尤其是当该淋巴结勾画可能会明显增加正常组织损伤时(De Ruysscher et al.2012)。

 

  2. 靶区勾画

 

  2.1 LS-SCLC

 

  MDACC采用累及野照射原则(Involved field irradiation)图2,靶区包括化疗后肿块,化疗前受累的淋巴结。如果纵隔淋巴结已有转移,则需要包括同侧肺门淋巴结区域。如果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例如I期患者,则可不包括同侧肺门淋巴结区域。

 

  图2: 左图为选择淋巴结照射,包括原发肿块、受累淋巴结区域、对侧纵隔隆突下淋巴结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区域;累及野照射原则包括原发肿块,受累淋巴结区域±同侧肺门淋巴结区域。

 

  2.1.1 GTV勾画: GTV为化疗后残留的肿瘤和淋巴结。自由呼吸时, 4D-CT图像MIP上勾画化疗GTV, 以保证最大程度覆盖肿瘤的运动。如果采用呼吸控制,则在呼吸控制时采集的4D-CT, 产生IGTV, 与治疗前PET/CT融合。

 

  2.1.2 CTV勾画:GTV(化疗后肿瘤和纵隔转移淋巴结)均匀外放8mm为CTV,CTV需要包括化疗前的肿块和淋巴结,但不会特意去勾画整个区域淋巴结,例如如果3A区有一个淋巴结转移,化疗后淋巴结缩小,此时GTVn为化疗后残留淋巴结,然后外放8mm为CTVn,此时不必按照3A区纵隔淋巴结解剖位置把整个3A区作为CTV,而是CTVn包括化疗前3A区转移淋巴结即可。CTV外放后要尊重解剖屏障进行修改,如血管,食管,骨。如果扩展到胸壁则可不修改,而考虑肿瘤可能会直接侵犯该结构。如果淋巴结对化疗很敏感,化疗后退缩明显,不能完全按照化疗前淋巴结位置勾画CTV,此时前后左右方向尊重纵隔的解剖结构,因为按照化疗前GTVn勾画会导致正常肺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CTV通常包括同侧肺门淋巴结区域(RTOG 0538), 对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SCLC, CTV可不包括同侧肺门淋巴结区域。纵隔区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勾画可参考文献(Chapet O 2013.欧洲)

 

  2.1.3 ITV勾画: CTV+运动,与标准的靶区规定不同,MDACC通常采用GTV-IGTV-CTV-PTV的顺序, 其原因在于GTV生成IGTV能更好的评估肿瘤运动,而CTV通常包括淋巴结区域解剖,由其生成ICTV可能不能精确评估靶区运动。但实际无论标准的靶区规定或MDACC自己采用的靶区规定,两者之间的局部控制率是无差别的(Liao ZX et al. 2010)。

 

  2.1.4 PTV外放:MDACC采用5mm外放,是建立在每天KV 二维验证,和每周应用CBCT验证的基础上(CBCT或CT scan on rails),所以如果无验证,摆位误差应大于5mm,具体依据各中心来定。PTV不必修改,除非临近重要危及器官。如果肿瘤临近重要危及器官如脊髓、肿瘤变化较快和骨性标记无法代表肿瘤位置,则需要每日CBCT验证,此时CTV-PTV外放可缩小至3 mm(Borst et al. 2007)。

 

  2.2 ES-SCLC 靶区勾画

 

  ES-SCLC靶区勾画尚无标准,可以参考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如RTOG 0937。MDACC通常将GTV定义为化疗后残留的肿瘤和纵隔转移淋巴结,因为已出现远处转移,因此不设CTV,GTV外放5~10mm为PTV。通常5~10mm外放往往需要根据放疗计划观察GTV是否100%被处方剂量包绕来确定。MDACC常采用SIB技术,即PTV 45Gy/15fx,GTV 52.5Gy/15fx。

 

  2.3 I期SCLC术后放疗靶区勾画

 

  因为无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通常按照NSCLC术后放疗原则勾画。

 

  2.4 I期SCLC结束SBRT靶区勾画: GTV外放5mm为PTV,无CTV

 

  2.5 危及器官勾画:包括双肺,全部食管,脊髓、心脏、肝脏、肾、胃和十二指肠,靶区勾画通常在4DCT average 上进行。对于肺尖部肿瘤,需要勾画臂丛神经,如果涉及锁骨上淋巴结,需要勾画喉部结构。

 

  3. 危及器官受量

 

  MDACC SCLC的危及器官受量可参考RTOG 0538临床试验方案,对于超分割方案,脊髓最大量不超过41Gy,常规分割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不超过50.5Gy; 双肺V20<40%,双肺平均剂量≤20Gy; 食管癌平均剂量≤34Gy; 心脏V60<1/3, V45<2/3,V40<100%。如果双肺V20>30%或FEV1<1 L建议应用IMRT。 MDACC回顾性分析显示,3DCRT 和IMRT在局部控制和总体生存上无差异。PEG置管在IMRT组明显降低(Shivani SM et 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3)。如果应用常规分割方案无法满足危及器官受量,则可采用超分割方案。

 

  4. 影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

 

  无论超分割亦或是常规分割,放疗过程中通常不缩小CTV, 可以重新勾画GTV,重新制定新的放疗计划。对于采用45Gy超分割放疗方案,通常在放疗过程中不重新制定新的计划(质子放疗除外),但对于采用常规分割的放疗方案,考虑应用影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adaptive radiotherapy,IGART),可以在放疗至45Gy给予重新定位,制定新的放疗计划。每周常规的CBCT验证可以帮助观察肿瘤在放疗过程中的改变。

 

  PCI

 

  1. 原则:

 

  对于LD-SCLC 或 ED-SCLC 放化疗后达到CR或PR,MDACC推荐给予PCI,其降低了脑转移几率,同时也提高了总体生存。但对于年龄大于75岁患者,因为考虑生存时间,可不给予PCI。对于Ia SCLC,因为发生脑转移几率较低,也可不给予全脑放疗。PCI是否会引起认知功能的下降,MDACC对SCLC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的研究,发现83%患者在治疗之前已经有脑认知功能损伤(Komaki et al, IJROBP 1995)。MDACC随后研究发现25Gy/10fx的全脑放疗较少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损伤和认知功能受损,但年龄大于65岁患者上述损伤发生几率较高,所以MDACC对于年龄大于65岁患者,会检查患者是否已有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认知功能受损,如果有则不考虑给予放疗,如果没有则可给予PCI,但通常给予常规分割剂量24Gy/12F。MDACC通常不把年龄作为是否给予PCI的绝对禁忌证。

 

  2. 标准模式

 

  目前标准模式为25Gy/10fx(RTOG 0212),靶区为全脑,不给予靶区勾画,而直接将整个颅骨作为CTV。RTOG 0933正在进行应用IMRT保护神经干细胞区域所在的海马结构,最大程度降低神经损伤。对于SCLC PCI,MDACC不采用避开海马结构的全脑放疗模式(欧洲目前采用避开海马结构的全脑放疗模式),MDACC进行了Memantine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最大程度降低全脑放疗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Brown PD et al,| RTOG 0614),但在SCLC PCI临床实践中并未常规应用该药物。

 

  3. 给予时间:

 

  通常在化疗结束后3~4周,PCI不与化疗同步应用。Auperin meta 分析显示,早给予PCI(<4~6个月,从治疗初始计算而非放化疗治疗结束计算),较晚给予PCI(>6个月)降低了脑转移的发生风险。

 

  上述是笔者在MDACC学习期间,跟随廖仲星教授临床实践的总结,可能存在笔者个人理解的偏差,仅供参考。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小细胞肺癌放疗化疗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