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Castlman病研究进展:首个来自中国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8/29 15:37:04  浏览量:2084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 CD),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淋巴性滤泡组织增生,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淋巴瘤组织增殖性疾病。按照受累范围不同,CD被分为单中心型(Unicentrie Castleman Disease, U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MCD)。按照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同,CD又被分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vascular Variant, HV)、浆细胞型(Plasma Cell Variant,PC)以及混合型。

Castleman病概述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 CD),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淋巴性滤泡组织增生,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淋巴瘤组织增殖性疾病。按照受累范围不同,CD被分为单中心型(Unicentrie Castleman Disease, U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MCD)。按照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同,CD又被分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vascular Variant, HV)、浆细胞型(Plasma Cell Variant,PC)以及混合型。
 
C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白细胞介素6(IL-6)相关。现有证据提示CD的发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及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HHV)-8感染的关系密切,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HHV-8相关。HHV-8病毒可以编码一种与人类IL-6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病毒源性IL-6,从而导致CD的发生。然而,超过1/3的MCD患者HHV-8和HIV均呈阴性,这类MCD称为特发性多中心型CD(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其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方面,UCD患者通常以浅表单一部位淋巴结肿大或腹腔、腹膜后肿物起病,其灶范围局限,临床表现多程惰性,通常不伴有全身性症状。而MCD则多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肝脾肿大等症状,还可合并副肿瘤综合征。病理分型上,UCD患者病理表型通常为HV型,而MCD则多为PC型。
 
治疗及预后方面,大多数UCD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效果,远期预后良好,部分不宜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则可考虑放疗等其他局部治疗手段。而对于MCD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且其远期预后远逊于UCD患者,5年生存约50-70%。临床多采取单药或联合化疗的全身性治疗,常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CHOP/CHOP样等常用于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鉴于IL-6在MC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十余年来,直接靶向作用于IL-6的治疗药物,已经逐渐应用于MCD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疗效。
 
首个来自中国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由于CD发病率低,针对该病的研究多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或个案报道,来自中国人群相关数据较为缺乏。为此,中山大学蔡清清教授课题组首次就该病开展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对HIV阴性的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了深入分析。该研究是目前全世界针对该病的样本量最大的一项回顾性研究。
 
研究纳入了来自国内4家大型医疗机构2001至2015年间共185例CD患者,其中121例UCD患者,64例MCD患者,所有患者均为HIV检测阴性。患者中位年龄为37岁,男女比例为1.03:1。
 
所有121例UCD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而64例UCD患者则接受了包括观察等待、单药化疗、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IL-6单抗治疗在内的多种治疗模式。从生存分析结果来看,中位随访50个月,UCD患者5年OS为93.6%,而MCD患者5年OS仅为51.2,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01)。
图1. UCD患者及MCD患者的生存率
 
对纳入的MCD患者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年龄<40岁、基线白蛋白水平<35g/L、脾大是MCD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图2. 年龄、基线白蛋白水平、脾大是影响MCD患者预后的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在MCD患者中,100%的HIV阳性患者和40-50%的HIV阴性患者合并有HHV-8的感染。如前所述,HHV-8感染在这部分患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有90例患者的病理切片接受了HHV-8的检测,其中39.3%的MCD患者为HHV-8阳性,而在UCD患者中HHV-8阳性率仅为8.1%,验证了HHV-8感染在MCD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作用。然而,研究并未发现HHV-8的感染与MCD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该研究基于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中国人群中HIV阴性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但由于研究纳入病例的为2015年之前的患者,且所纳入的MCD患者治疗模式异质性大,其中IL-6单抗尚未广泛在中国患者中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探索MCD的最佳治疗模式。
 
专家简介
 
 
蔡清清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治疗中心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CSCO淋巴瘤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批)
 
 
张玄烨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8年制,现就职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擅长恶性肿瘤内科治疗,专攻淋巴瘤、头颈肿瘤方向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Castlman蔡清清

分享到: 更多